羅姐談驗屋 | 分享至

量測檢驗的基本理論 | March 27, 2023

這篇開始將進入驗屋深水區,要來談一下到底要怎樣量測?怎樣檢驗?當然,不要擔心,我想要談的,還是屬於建物非結構性非破壞性的檢驗,也就是驗屋公司所可以做的部分,重點還是回應購屋消費者的實際需求。
最近有一個個案,驗屋開始,由建商工務人員測出來的網路配置線路是通的,等到我們的技師重新測過,發現是不通的。陪同交屋的建商人員不肯認,覺得是我們的機器有問題,或是判斷有問題。明明剛剛就是通的。雙方堅持了一下,要把原來檢測的人員找回來,這樣一來一回,就耽誤了半個多小時。對於依照[人力小時]計算時間成本的我們來說,其實算是有損失的。
所以不僅是網路線路而已,很多測量會因為時間差易就會有影響。所以到底要怎樣測?或是那些時候需要重複測? 這裡要說一個很專業的名詞 : Gage R&R。後面英文字母R&R,它們的意思是重複性(Repeatability)和再現性(Reproducibility)。
很多人以為驗屋公司就是要靠儀器來測東量西,以為就是很簡單的工作。還有客戶跟我說,會找妳們是因為買儀器太貴了,否則我也可以自己測。付費就算是來借用你們儀器的錢。嗄 ? 好像不是吧 ? 因為對於量測本身,就是一種專業。 如何判斷我們所選擇出來的量測系統,是否真的符合我們需要?
如果不同的量測人員使用相同的量測工具,結果量測出來的結果會是一樣嗎 ? 每次量測人員,都必須還可能量測好幾次後,再找出從中可能合理的數據,你覺得這樣的做法會讓人放心嗎 ?
簡單說,就是同一個問題,不同的人不同時間測一樣的東西,是否一樣?或是同樣的人同樣的時間,測不同的物件是否一樣? 聽起來像是繞口令,但是,總是要理解這樣檢驗量測,目的跟意義是甚麼 ?
回到最基本的建物要求,撇開比較複雜的水電機電問題,也許六個字就講完了 : 面要平,線要直。聽起來很容易,卻可能必須要發揮日系職人精神,才有辦法完成全室所有檢測點的工作。施工固然很複雜,量測也是很複雜的。
如果屋主不在意,說實話,面不平,線不直,甚至地板滾彈珠可以跑來跑去的斜地坪,只要房子不會倒,也還是很多人就住在這樣的房子裡面。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樣,就忽略不計吧 ? 特別是建商最近才要剛交屋的新房子,當然要用比較高的標準來要求,才對購屋者是合理的保障。

回上一頁


羅姐有話說 | 分享至

不動產新課題探討 | March 24, 2023

很高興在房地產業享有盛名,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總監徐佳馨來到節目中,在我們相談甚歡的氛圍中,我希望他能分享一些這個產業的熱門話題。雖然時間很有限,但是徐佳馨挑選了三個話題,來和聽友們一起了解。
首先當然是「預售屋禁止轉售」這件事,從去年行政部門開始提出,直到立法部門通過,再到即將實施的這個過程。大家或許只想到,那是政府要打房,希望投資客不會在其中利用轉手獲利太多,卻不知相關的法令和規定,卻是影響深遠,甚至還影響到真正的自住客,讓整體市場氛圍丕變。簡單想一下,買了預售屋不管任何因素都不能轉賣,這樣豈不是限制了很多,想透過繳款當儲蓄,卻因為可能發生變動而無法繼續繳款者的權益?
再來分享的是「驗屋新需求」。徐佳馨總監提到對於買賣雙方的交易過程,都有可能因為想知道更多物件實際狀況,而需要驗屋。特別是對於新成屋這塊,很多建商在點交時,購屋者也可能希望有「公正第三方」,來協助在專業的點交作業。由於最近我也踏入驗屋行業,正在籌備成立「驗屋標準推廣協會」,也就是希望在交易環節給消費者更多保障。
最後,節目裡提到「包租代管」。這是政府和房東雙方都有需求的作業模式。政府透過包租代管,來補足社會住宅不足的缺口。想要做房東的置產投資者,也可以透過包租代管,讓租賃本身,變為更透明和更完整的保護交易雙方。
節目時間有限的狀況下,硬是要讓徐佳馨總監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」,真是辛苦她了。期待有機會再邀請她來分享獨到的經驗囉!
播出時間
2023-03-25 16:30 ~ 17:00
podcast,搶先收聽
SoundOn https://bit.ly/3mYKohB
Spotify https://spoti.fi/3eVRkHX
KKBOX https://bit.ly/3qT9AHk
Google KKBOX https://bit.ly/3s0dqjG
YouTube,搶先收聽
https://bit.ly/3hChALR
我是青埔人好房,歡迎加入
https://bit.ly/3zzm6je
回上一頁


羅姐有話說 | 分享至

新季度展望不動產趨勢 | March 17, 2023

我在節目一開始,就說非常開心要迎接「神級」人物出場,因為既然我從「羅姐談好房」專欄一路寫來超過十萬字,跟自住市場相關的不動產觀點分享。對於在不動產行業能夠叱侘風雲的人,肯定比較關注。
所以這一集可以邀請到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總監徐佳馨,真的是有夠大咖吧?但是徐總監很客氣的說,只是媒體露臉機會多些,擔不起神級稱號。其實很忙碌的她,面對各種媒體邀請,真的不是有求必應,因為不僅是為了工作需要,她自己也比較喜歡談趨勢談產業,甚至覺得能夠分享一個又一個的房地產故事,都可能對想要購屋族群有所幫助,而不是一味譁眾取寵,或是為了賺收視率和點閱率就隨意信口開河。
因此在訪談過程中,徐總監信手捻來的各種房地產發展數據,以及不藏私的分享研究房地產走向應該參考的各項指標,都讓我覺得他多年來的不斷累積,已經把一個「水很深」的房地產業,放在一個可以很公平傳遞資訊的立場,真的是非常不簡單。
從訪談中,徐佳馨總監不諱言,今年上半年的房地產,在政府一些相關政策出手後,加上疫情趨緩和通膨壓力,肯定不會好的。但是想要找自住房源的購屋者,卻不應該停止腳步,這時才是更為適合自住族群進場的時機。這和我的想法也是相當一致。但是她參與和觀察到的面向,更為寬廣和專業。
徐佳馨總監說,房地產雖然很複雜,但是她喜歡講故事,唯有透過很多實際故事,才可以讓消費者容易了解更多購屋「眉角」。所以喜愛房地產或是正想購屋的消費者,一起來聽徐佳馨分享的故事吧!
播出時間
2023-03-18 16:30 ~ 17:00
podcast,搶先收聽
SoundOn https://bit.ly/3mYKohB
Spotify https://spoti.fi/3eVRkHX
KKBOX https://bit.ly/3qT9AHk
Google KKBOX https://bit.ly/3s0dqjG
YouTube,搶先收聽
https://bit.ly/3hChALR
我是青埔人好房,歡迎加入
https://bit.ly/3zzm6je
回上一頁


羅姐談驗屋 | 分享至

建商怎樣看待驗屋這件事之三 | March 16, 2023

如果點交這件事,尋找專業驗屋作業是趨勢,那麼建商應該怎樣來看待呢?我想,這才是值得探討的議題。
先說一下建商的點交,其實就是一個,應該要讓不知道或是不了解房屋狀況的購屋者,能夠認識他花了很多錢買到這個「商品/資產」的過程。
驗屋公司的角色,其實是「陪你點交,讓你安心」。所以,能不能夠把點交順利完成,重點還是建商的作業和心態。前面的篇章,提到參與點交的相關人員,是否能夠準備充分面對「購屋者的期待」,「購屋者的信賴」,也成為重要的環節。
建商在點交過程中,應該要有完整圖面,建物相關資料,客變資料(前後比對圖)等等。參與的主管和人員,要對於需要點交的物件,必須暸若指掌,絕對不是「被派來點交這戶」,現場才在翻閱一大堆資料。然後購屋者提出問題,還要聯絡東聯絡西,才可以回答。或是回答的很敷衍很公式化。
如果是這樣的態度和作業,沒事也會變成有事。做不好的部分,購屋者很難輕易相信,你們能迅速有效的維修完畢。反過來說,若是準備越充分,就算現場有哪些細節真有疏漏,也會認為給施工單位後續調整一下,是理所當然的事情。
記得有一次我訪問一位室內設計師,他提到說:謝謝建設公司格局規劃不好,讓我們有機會做生意。這當然是一句反話,也是要提醒建設公司,其實圖面解決最容易的事,就應該更努力讓格局好用,而不要想說反正買房子要裝修,留給室內設計師去改好了。
驗屋公司的作業也一樣。我不希望驗屋公司的存在,是因應建商應該做的工作沒做好,所有才有驗屋公司的「生存空間」。畢竟驗屋只是一個過場,實際還是要建設公司能夠把一戶新屋,好好的,完善的,美美的,交到購屋者手中。
正因為互為因果的產業發展,已經開始有建商,認為乾脆把「驗屋」當作禮物送給購屋者。我不用派遣工務單位面對購屋者去逐戶點交,直接打包委託給驗屋公司,完成一份又一份的各戶驗屋報告。直接給購屋者驗屋報告,由購屋者自行比對。確認後,我們再統一修繕。
乍聽之下,好像這是驗屋公司的好生意。我們也很期待有建商,乾脆把花在調度工務人員跟主管,逐戶點交的人力物力,發包給驗屋公司吧!我們一定有能力爭取這樣的業務。
但是,不好意思,我的心態其實不是這樣的。我認為,若是驗屋公司,有發現「問題或是缺失」,那不是應該建商先去維修處理,然後才以更好面貌,交給購屋者?
哈哈,不會做生意的我,最最希望的其實是整體產業的提升進步,不會是「被我發現你的問題很多」這種想法。所以,點出來的一些建商的狀況,並不是故意找建商麻煩。
而是希望在驗屋點交環節中,若是無法讓形式和工種都很複雜的建物及設備,能夠把一次就完美無瑕當做目標。那麼,彼此都可以從專業出發,一起努力促成點交這項作業,變成大家共同協助讓問題呈現,然後努力達成購屋者圓夢計畫。
圖文說明:一個工作陽台,可能就有超過十個項目需要檢驗。一般購屋者不可能光靠簡單看看,就能知道到底有沒有問題。

回上一頁


羅姐談驗屋 | 分享至

建商怎樣看待驗屋這件事之三 | March 13, 2023

前文提到,在替客戶處理驗屋過程中,被建商相關人員[懷疑]專業度,是一種狀況。但是,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狀況,也是目前不少社區在點交過程中,也常遇到的。那就是[因為有驗屋,就可以不用陪同]的情況。
換句話說,應該要真正參與協助的建商人員,居然在發現屋主有驗屋公司陪同點交時,給出以下的回應 : 既然有驗屋公司在,我們先去做其他事情。有事再叫我們,不然就等著看驗屋公司報告來修繕就好。
乍聽之後好像有點道理,反正重點是要維修到好,你看或是誰看似乎不重要,既然有專業的驗屋公司出動了,我方解釋可能也沒有用,就浪費人力,乾脆去做別的事。我們還碰過,連屋主都說,啊!那這樣客服部門,要我去談一下貸款對保,那你們先驗,反正工務部門也會來修啦!我先離開一下。空留下我們自己的驗屋同仁在屋內,有點傻眼。
不管屋主有沒有全程參與,重點還是工務部門的參與。我認為,既然是點交驗屋,就是有點有交,意思是你要點,然後交給我。因為要交給我,所以我要相驗才要收。這是幾個不同的程序不可以偏廢。究竟是一邊點,我們一邊驗,然後才輪到交,然後屋主接手?還是先點一次,由驗屋公司(或是屋主自己)來相驗,最後來交接?這個部分當然可以有點彈性。看雙方方便為主。
若是便宜行事,只有一方人員在場,很多問題,到最後又會淪為各執一詞的情況,一修再修不打緊,可能下次來又沒見到缺失點,繼續等著拖著,有些工種又不好找,沒有一次理到順,真的只會拉低效率。
這樣的情況在很多預售屋交屋的案場,應該也很常見。甚至建商的心態是 : 根本不可能有那種一次過啦!那就反正還要修繕,你第一次愛怎麼驗就驗,一定會有覆驗,事情可以等到覆驗再做。要爭取一下不要三驗就好。
這讓我想到,有一家同業在接客戶報價時,直接標榜 : 我們含覆驗,不另收費。這~你是直接對建商打臉吧 ? 還是以為消費者真的都吃那種[沒有功勞你也有苦勞],因為你願意跑兩趟。別家跑兩趟還要跟我計較車馬出勤費用。
這雖然只是行銷或是推廣手法,但是在系統裡面,很容易變成[先大概驗一下,反正要再跑一趟],[先大概做一下,屋主又不可能一次過],[要挑剔一下,覆驗價錢都在裡面,不叫你再跑一趟是我虧了]。我們理想上,希望建商要好好做,因為做一次最省時省錢,不要想著[留一點問題給屋主挑毛病]。也希望驗屋能夠發現,[問題其實不多,這家建商做的很專業],而不是[硬要多挑些問題,因為屋主有出錢]。更不希望購屋者把[我有找專業,他們有檢驗,然後有發現,建商有來做,驗屋再來看,所以我高興。]當作一個[完美的點交過程]。
有時候一些產業是會永遠存在,有些產業會隨時間推移而消失,驗屋是因應市場需求,但是或許長遠理想,是不用驗屋,讓這個產業消失才是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終極目標吧 ? 這個答案要聽下回分解。
圖文補充:忘記邀請大家有空來找我聊聊。[羅姐談好房]工作室依舊是存在的,來聊聊你最近看到的物件也歡迎。服務免費喔!

回上一頁


羅姐談驗屋 | 分享至

建商怎樣看待驗屋這件事之三 | March 09, 2023

接下來我會用不只一個篇幅,來討論「建商」怎樣看待驗屋這件事。首先要說的,建商的意思,不是指那個負責推案的建設公司而已,而是說參與交屋作業的一串相關單位。
從代銷公司開始,如果一個完整的大型建案,最後還留有一些要等著銷售成屋,等各種原因,也許代銷公司都還在,甚至當初賣給你房子的那位業務都還在,所以,有時的交屋作業,代銷公司也會有人參與。其次,可能是建商的銷售或是客服部門,在預售屋興建過程中,因應客變或是收款等工作,需要跟你聯絡服務的部門,這時應該會變成窗口,逐一跟要交屋的購屋者對接聯繫。
再來,重頭戲一定是「建商的工程或是營造單位」。基本上他們不是真正來做蓋房子這件事的部門,是由他們發包給營造公司。有時候營造公司也是建設公司百分之百轉投資,或是固定給集團內的營造公司處理。所以會給人「渾然一體」的錯覺。但是,實際上來參與交屋的,應該不是直接蓋房子的單位。而到了交屋階段,有時發包出去的營造小包,或是某些工種已經退場,所以參與點交的工程部門,不一定會把交屋需要的作業,找回原來做不好的廠商來處理,而是自行另外發包,或是直接點工處理。這是後話,有機會再來詳述。
所以買過預售屋或是新成屋的購屋者都知道,要進入交屋階段時,特別在點交作業。建商一定也是有一套作業流程跟參與團隊。
我曾經在一個大集團的營建事業部,參與過一個超過兩千戶的大型建案交屋作業。我負責的是「實品屋展示裝潢及配合廠商整合」。所以清楚知道「交屋」,對建商來説,就是一件重要的工作。
說回工程或是營建部門來看待交屋工作,其實是大家不喜歡做的事情。工地主任都喜歡開荒(就是一個建築工作開始)不喜歡收尾。前者不僅大開大闔,自己比較可以決定怎樣做。但是收尾就很瑣碎,不僅要處理每一戶個別的問題,還要做不同工種很細的監工調度,沒有點耐性是不容易做好的。
以前的點交,聯絡好屋主,可能屋主會帶著家人或是比較有經驗的朋友,來參與點交工作。再或者請室內設計師一起,可能就會看得比較細緻一些,畢竟交屋後,換室內設計進場。但是現在,卻跑出來一個「驗屋公司」。其實,是不是就把原來複雜的事情,變得更複雜了呢?
我們在參與客戶的驗屋作業時,遇到過很多不同建商的態度跟作法。可以逐一分享一下,提供給大家參考。重申一下,這裡的「建商」,不是指某個建商,甚至連建案負責人都不算,可能只是對接窗口個人的態度,也可以記錄一下。
我們曾經碰過有建商的營建部門,詢問驗屋公司有什麼證照可以來驗屋?或是想用人數限制,讓交屋者無法找驗屋公司參與。這種「要求」的確有點奇怪。人數限制是怕購屋者找了一堆人,擠滿房子內嗎?要清楚知道驗屋者有沒有資格,也是徒增困擾吧?那驗屋公司要假裝是購屋者的「親友」嗎?
這樣的應對,其實是表示參與交屋工作的人員,並沒有做好「驗屋公司」要來扮演一個角色的狀況考慮進來。這可能是趨勢,或是是購屋者的權益,或許以後的建商在組建交屋團隊時,就主動要把「可能有驗屋公司」這件事,一起考慮進來。不管是動線,流程,記錄,甚至維修之後的複驗。這樣才是比較完整的作業模式了。
圖文不符,這是台北市大安區一坪超過一百六十萬的建案交屋,一樣要有驗屋公司來幫忙。

回上一頁


羅姐談驗屋 | 分享至

不是越多越好 | March 06, 2023

甚麼東西越多越好?幸福指數?投資獲利?通常正向的項目,大家都希望越多越好。當然,這又不是寫心靈雞湯,告訴大家人要懂得知足常樂。我只是因為自己開始踏入驗屋這個行業,最近實在覺得有感而發。
這篇想要分享的是兩個[不是越多越好]。
第一個,就是檢驗項目不是越多越好。很多購屋者想要找驗屋公司時,會有一個迷思。花同樣的錢,要挑能夠檢驗越多越好。常常有人來說,XX公司這樣的價格可以檢驗27項,要多加XX元,又增加X項。我們要花很多時間去比較和說明,你的這項跟我的這項有沒有一樣。
買東西要比較是合理的,嫌貨才是買貨人。但是購屋者在做驗屋決策時,若是太拘泥於檢驗項目多寡,有時會掉進去另外的[專業]坑。每一家的分類方式可能有不同,甚至在敘述說明時,也可以特意寫成不同項目,其實是在做一樣的事情。若為了消費者只看總數,難道要故意把一個項目拆成五個項目寫嗎?
此外,也不一定每一個項目都有必要。舉例來說,有一家同業新增一個室內空氣品質檢測,就有點令人納悶,以一間新成屋來說。窗外是大馬路跟是靜巷,或是檢測時開窗與否,應該空氣品質就有差別。那要檢查這個的目的是甚麼呢?還是要表達有些建案,現在沒有開窗也可以當多一個房間賣的設計,檢查檢果跟有開窗的比較,還真的品質不好?
還有兩種檢測,也是屬於加減來做一下的。例如甲醛和電磁波,這兩者和購屋合約其實都沒有直接關係,如果都還沒有裝修,甲醛就是僅供參考,應該要裝修之後,入住之前來檢測才比較重要。電磁波也是一樣,測量結果也是僅供參考。有些外部環境影響也很難改變。絕大多數空屋內,也很少有電磁波問題。
或許我可以為了迎合購屋者,反正你想要我就加上去,但是其實是沒必要的做法,我也同樣直言不諱,這才是想要建立驗屋標準的態度,不是要隨波逐流。
第二個[不是越多越好],就是檢驗缺失。當然,沒有購屋者希望自己買的房子,問題一大堆,多到[罄竹難書]。但是會跑出來另外的心態,同一個社區交屋,你找A公司檢驗,報告說有一百多項缺失。結果我找B公司檢驗,只有六十項不到。好奇怪啊!會不會有沒有檢查到?或是檢查漏掉呢?
也因為這樣,所以驗屋公司[學會]多做就不算錯。列缺失越多,表示我越嚴格,也表示我越用心。搞到建商的營建工程人員,看到驗屋公司就滿臉嫌棄,覺得你們就是要來挑毛病。
以上這兩種都是不健康的狀況,對於買屋驗屋交屋,這三方來說,無法達秤三贏的局面。其實驗屋還真的是最小的一部分,重點是對於購屋者,若無法真正得到實質好處,那真的要小心不要進入[越多越好]的陷阱裡,忘記實用好住,能夠得到好房,才是購屋的根本目的。

回上一頁


羅姐談驗屋 | 分享至

驗屋公司要怎樣選擇? | February 25, 2023

我上一篇拙作當中,有團友說接下來要聽聽,羅姐的驗屋公司到底有什麼不同?我想,如果針對這題回答,會變成一篇廣告文。所以我換一個角度來談一下,如果想要驗屋的話,應該怎樣挑選呢?
這個其實是個很難又很容易的功課,我一向實話實說。這個小產業,可以說很難有什麼「獨門秘訣」,如果發現了一個好實用的儀器,你買我也可以買。至於人員,有些證照和經驗,也不是有太大的差異化。或是說,證照也不代表就很有經驗,有經驗也很不容易量化。所以現在有很多不錯的驗屋公司,如果因為各種因素,選擇其他同業,我認為也是不錯的。羅姐並沒有非要堅持,我比其他人厲害到哪裡去。
依照這樣的狀況講下去,其實,找A和找B並沒有相差太多。那是不是越便宜越划算?或是越貴越高檔?其實都不是。正因為驗屋產業才開始,所以目前從事驗屋工作的公司,也來自很多方向,甚至只是兼著做。例如,水電公司,裝潢公司,工程公司等等。我認為的幾個挑選重點,還是可以分享一下。
首先當然還是要看專業團隊,是否是你認為的專業?不管是工作經歷或是團隊組成。我對我自己的專業有信心,也要看消費者是不是認同。
其次,前述提到的儀器設備,目前成為驗屋公司必備的設施。就像健康檢查一樣,有些比較新的儀器,也比較容易看出隱患。但是卻也不是只憑儀器,那就失之偏頗。儀器的操作和使用,還是需要有實務經驗的人互相搭配。
第三,所謂有實務經驗,因為建築物需要的總和經驗項目繁雜,是水電/鋼筋/機電,還是給排水/牆面/地坪/門窗,加上地工或是管道間,消防和電梯等等。到底要多少工種的熟悉和了解?才是有實務經驗?現在驗屋公司人員,都說是要一大堆的證照輔助,證照當然越多越好,但是有總和經驗,恐怕首推「工地主任」的經驗更為重要。
最後一點很無形,卻很關鍵。那就是理念跟策略。一開始要做驗屋公司的時候,很多朋友告訴我,那你要站到建設公司對立面啦!咦?我寫「羅姐談好房」三年,我有站到房地產業的對立面嗎?那不是我的本意喔!我又不是爆料公社。絕對不做那種「吼,被我抓到了吧!」撰文模式。
雖然三年來,從建設公司,代銷業者,到房仲朋友,老是有人說我像吃了「誠實豆沙包」。什麼都敢批評一番。但是,我的中心思想,還是希望透過更多的溝通,彼此的體解,從圖面設計就可以提前預防疏失,讓這個產業越來越好,使購屋者可以得到最好的保障。
回到驗屋的概念也是如此,如果驗屋只是來挑錯,挑越多錯才是越專業,才能夠讓建設公司「害怕」,我覺得那可能真的會變成「問題製造者」。我是希望能夠做個「問題解決者」。所以趁此也分享,驗屋要有點出問題,有助解決的概念。才是對的。

回上一頁


羅姐談驗屋 | 分享至

有拜有保庇和有驗有安心 | February 22, 2023

最近白沙屯媽祖出巡,可以說非常轟動。台灣的民間信仰,像是安定的力量,很多人都會參與這樣的宗教盛事。不管信或是不信,有一句話常常在嘴邊,就是有拜有保庇。其實這句話,我是不信的。所謂不信,不是要反駁抬槓或是故意唱反調。而是,信仰應該是更深層的事情,如果變成[小和尚念經,有口沒心]的湊熱鬧心態。到底是要尋求甚麼樣的保庇?恐怕自己也搞不太清楚。
說回來驗屋這件事,也有點類似。不是說跟他信仰有什麼關係,而是我的工作習慣,也是希望認真闡述清楚,到底驗屋這個環節,在買賣地產買賣過程中,能夠扮演什麼角色,發揮什麼作用。不管是要撰文評論,或是真的自己下去從事這個行業,也才更能「理直氣壯」。
一個觀念或是行業的推廣成長,大致可以分成萌芽期,成長期,成熟期,後面可能是飽和期和衰退期等等.直到碰到下一個契機或是轉變,能夠展開下一波或是另一波的成長。目前驗屋應該是在所謂成長初期。
或許很多對於我設立驗屋公司的迴響會說:好多人在做,所以那就表示一定可以做。這句話當然對。相比於很多市場先行者,我又不是排在前面的。但是這樣看法的「隱憂」,就會擔心以為撿到寶,大家都來做。然後可能就會像手搖飲一樣,滿大街上開開關關,很多品牌都是新的,原有品牌腹背受敵。
當然,拿驗屋跟手搖飲店比是不對的,畢竟驗屋行業的專業度門檻更高,市場更窄。只是舉例說,市場本來就會有一窩蜂現象。既然不是要做「人云亦云」。那麼,我期望選擇要做「驗屋」的消費者,不要「有拜有保庇」的心態。
也就是說,我希望大家都仔細想一下,為何會跑出專業驗屋的需求?是因為上手不夠用心蓋房子?下手本來就活該?還是大家互相彼此不信任?你亂做,我亂要求?不挑毛病怎樣要好處?還是隔壁做我也做?還是賣房子就是「不想告訴你」?買房子就是「碰運氣」?
看過我其他文章的團友,大概已經發現我是一個「很有理想性」的人,喜歡看事情看正面,也相信只要努力往陽光走,陰影在背後等等。我不是不知道會有上述的狀況,也不是說一個驗屋就能改變整個產業的,或是整個社會缺乏信任的氛圍。
但是,總是要有人做吧?我只不過只走在一條,現在少少人,之後一定很多人的路上,想要透過驗屋,表達買賣房屋的過程,「不是什麼都有做就好」,要能夠「努力和專業並進」的,期望做到雙贏三贏。
最後講回是不是「有驗有安心」,答案或許是的。畢竟絕大多數的購屋者經驗有限,而這又是購屋者這輩子最大的消費和投資,在交屋過程中,有專業的第三方,協助一下,肯定是有幫助的。我只是要強調,不是想著只把驗屋當跟風,而是認真思考說,哪些事情可以「想在前面做在前面」?例如,對預售屋來說,選擇品質或是口碑好的建商?過程關心工地管理跟興建過程?買賣時挑選比較正規和專業的房仲品牌跟人員?決定物件的時候,能夠客觀審視自己實際需要和負擔能力等等。都比「找驗屋公司」來得重要不知多少倍。
我是投入驗屋這個行業了,但是這個產業從最源頭的選地設計規劃,我都一樣會繼續關心,並繼續發表我的意見和建議。

回上一頁


羅姐談驗屋 | 分享至

驗屋又不能解決問題幹嘛做 | February 20, 2023

當要做一個重要工作決定時,我的習慣會從「to be or not to be」,開始全面思考。這不是像莎士比亞的名劇「哈姆雷特」,説的是猶豫不決或是陷入兩難的意思。而是要從正向反向都思考一下,才比較清楚知道要面對什麼狀況。在企業內的現況分析,要包括外部的機會,威脅,自己的優勢,劣勢。簡稱「SWOT」的做法。
談到要設立驗屋公司,這些功課當然也都做了。我不是要把它照本宣科跟團友報告,而先挑選了其中一句,很多人也都有的疑問,來闡述一下,到底驗屋要幹嘛?
以前我們買屋買賣要交屋時,最怕就是碰到漏水或是管線有問題等等的問題,不管新舊房屋都一樣。所以找認識的親朋友好友,來幫忙一起相驗。還有一招就是直接找「裝潢公司」或是「工程公司」(水電包工),反正就是要給你修,給你做後面的工程,那「老闆(設計師),你來一起看啦!順便討論一下哪裡要修要裝,到時候你也比較好估價啦!」
以上的的作法也非常常見,甚至比不明不白就交了屋,後面才發現這裡那裡要花大錢,既安心且實際多了。
但是這些做法,卻有很多不夠完善的地方。前者找了親朋友好,不僅對方有「責任壓力」,萬一有問題,不夠熟識或是不夠專業,可能都反而會打壞雙方關係。何況還不好意思去「檢核」,對方有沒有看漏。
後者找後續施工廠商,他可能只關心要他處理的部分,其他部分是順便看看。或是他看出來的問題點就是他要報價請他花錢找他做的部分,到底嚴重程度如何?難免有時也可能不夠客觀。
現在有所謂專業驗屋的環節出現,解決了上述大部分的問題。卻產生新的疑問:驗完以後又不能解決問題,只是給我一個報告,那我還不是要去「解決問題」,好像多此一舉。
説的其實是對的,就是一個報告而已。我覺得,那就像我們去做健康檢查一樣。沒有診斷沒有開藥。告訴我一堆哪裡紅字哪裡藍字,接下來就要靠自己了。要不要注意?要不要調整?或是真的很嚴重的紅字,也就直接轉門診的狀況也是有的。更嚴重是直接發現重症,應該也有所聞。
住家房子像人體一樣,有新有舊,有使用有折舊,那麼透過一個「只有報告」的專業服務,或許不能「解決問題」。但是「發現問題」,應該就是解決問題的開始了。
補充圖說:很像健康檢查時候的項目吧?驗屋是要逐項逐條來確認的。

回上一頁


羅姐談驗屋 | 分享至

羅姐開始談驗屋 | February 17, 2023

我剛成立了標竿驗屋科技公司,正式在此跟團友們報告一下這件事情。
距離我開始寫第一篇「羅姐談好房」正好三年整。若說,羅姐終究還是踏入房地產業,是前面醞釀鋪梗這麼久,我是不認的。哈哈,因為那也太大費周章,而且還以這樣一個很小的項目切入。何況,驗屋這件事,到底算不算是龐大和廣義的房地產業產業鏈的一環,都還有待商榷呢~
到底為何要成立驗屋公司,當然是有原因的。一定要說明一下。我之前經常說,我雖然有很多營造及建設相關工作經驗,但是開始寫「羅姐談好房」,真的是想從媒體的角度,抒發一下我的觀點,報導我認為可能其他人沒注意到的事情。正好碰上青埔起飛發展,不僅房地產活絡,受到其他地方的關注也很高。
簡單說,寫作就是回到從事新聞媒體的初衷,我是真的很愛寫東寫西。不然不會疫情前的四年,只因為常跑歐洲,陪同先生在德國出差長住,就寫了兩本零售旅遊書。(「德國市場遊」「零售點睛術」)
後來因為疫情加上前述原因,開始寫「羅姐談好房」專欄,迄今已經有十餘萬字的文章在這個社團發表。除了當中部分集結成書之外,最近開始談土地買賣的「羅姐談好地」,也仍然是分享和評論,從未想要從事房地產買賣和投資。
但是驗屋這件事,有大環境和小環境的因素,就促成公司的成立。首先,驗屋是個相對比較新的概念,過往的購屋交屋,大多找比較有經驗的親朋友好,一起幫忙看一下就成了。我也扮演過這種角度多次。但是從消費意識抬頭,檢驗儀器設備的科技進步,逐漸形成在購屋完成後的點交作業,找個專業的公司來幫忙,似乎是一件應該要做的事情。
以大部分消費者購屋總價一千萬來舉例,驗屋費用大概就一萬多。有專業人員出馬,有科技儀器協助,最後有一份這間房子的專案檢驗報告。比較起來應該是很值得的。
既然是新的消費需求,就有新的市場機會。那麼,我過往的各種營建「實戰」經驗,若是能夠有機會做更大的發揮,豈不是美事一件?所以開始動心起念,進一步了解有關驗屋這件事情。所以這篇當然只是開端,之後就請大家拭目以待,「羅姐談驗屋」會有哪些實用內容囉~

回上一頁


羅姐談好房 | 分享至

污水管線從頭上過 | February 04, 2023

前兩天連結一篇新聞,說政府將制定法律,以後所有排水管道,不再穿過樓下別人的樓板,要「當層排水」。希望三年後的新建案,就可以實施這樣的規範。
這樣的「規範」,能不能夠依照政府的期望,準時於三年後施行,是一件事情。但是,更關心的是,這樣的要求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,或是引發哪些潛在問題?
先說一個一定會產生的狀況,就是造價會更貴了。這絕對不是只有管道從哪裡走的問題。從建築物設計端來說,無法像現有的作法一樣處理,那就只好要不來個架高地板,要不增加樓板厚度,要不改變洩水坡度。總之,就是一個牽一髮動全局的建築規劃規定。施工起來也是會增加複雜度。
不管怎樣處理,成本就是增加。不管是加工還是加料,最後都會反應在房價上。雖然政府單位表示,因為房屋糾紛的最大宗原因,是排水噪音和漏水,所以為了要解決糾紛,所以要「強制」規定。
也因為很多時候,當樓上漏水時,樓下住戶不一定願意配合,或是不在家,甚至根本沒有人居住等等原因,無法給樓上住戶進門維修,所以這次的法規修改,乾脆就改成不要經過,那就解決這個問題。
但是仔細探討一下這些問題,就像「明管設計」比較好維修,但是在視覺上或是使用上,大部分的居住者不太能接受,一樣要用裝潢遮住。這些環環相扣的問題,光是用法規來解決,我認為是不太夠的。既有或是原有的建物,就算是排水管道穿過樓板,能不能從施工開始就掌握良好施工品質,建立良好職人施工精神,降低後續維修需求,才是根本的作法。
在這個法規提出要有三年緩衝其的同時,相信不少團友看到某一個樓下是商場的社區,這段時間不止一次要忍受地下室停車場,管線爆開淹水的問題。大家驚訝之餘,我認為就是施工品質有待加強。不管各方意見如何,就是先解決問題才是正道。進一步說,解決問題已經是「不得不」,最好的做法應該是「不要有問題」。
像青埔這樣的重劃區,新社區眾多,理論上來說,建物維修的需求,應該是微乎其微才對,畢竟都算是很新的建築物。卻還是經常有人公開發文或是私下抱怨,這裡那裡建商沒有做好,又不肯負責。實在是令人為住戶心痛。我常說,任何一間房子,幾乎都是屋主畢生最大的花費或是投資,減少各種維修需求,是比什麼法規都重要的前提。
有一位從事營造多年的前輩,看到這樣的法規要改變後,說了一句話:「是要在頭上漏水?還是要在頭上的地板內漏水?後者不是更麻煩?施工要做到不會漏水才重要。」我想,這應該就是關鍵。

回上一頁


標竿驗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
公司地址 : 320桃園市中壢區領航北路二段108號2樓

電話 : (03) 287-5729

傳真 : (03) 287-6518

信箱 : topinstech@gmail.com

立即聯繫